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由于经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首先,要正确认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建立一套单一、开放、可比、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前提。国际趋同应该是由于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相互投资、并购、跨境上市等越来越多。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依然存在哪些差异西方财务会计主要依靠公认会计准则来约束会计。以美国为例,是基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其特点是:强调超脱和中立,会计人员的核算方法选择面广,会计科目和账户也比较灵活,没有统一的科目名称。企业可以自主设置,更全面地提供各种经济信息。1.会计的计价基础西方财务会计的计价理论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在资产计价中遵循稳健性原则,可以用原值或重置价格反映,也可以按照成本或市价孰低法用已实现价格反映。
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趋同的含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简述其区...标准化、统一性、可比性和协调性是国际会计准则中不同但相关的概念。基于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是一个比统一更清晰的概念。协调和标准化这两个术语在人们的习惯中交替使用,“标准化”往往与“统一”联系在一起。至于最近被广泛使用的“趋同”一词,可以理解为标准化对统一性的接近。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会计的国际协调并不要求各国机械地照搬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可以灵活地、有选择地甚至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从而推动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协调和标准化简介:1 .会计的国际协调主要表现为国际准则与国家准则(包括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协调,这也是协调的长期目标。国际货币市场,特别是贷款和证券上市的国际资本市场的财务信息披露要求的统一,应该是短期目标。
中国那几年会计准则和国际趋同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在第一阶段是1993-2000年,这是形式趋同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已经转向市场化。开放不仅是对内的,也是对外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必然趋势。第二阶段实质性衔接顺利完成,但衔接只是第一步,目标是国际对等,衔接是对等的前提。从2005年到现在,中国处于第三阶段:等值研究阶段。所谓等效,是指一国的会计准则应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或国际准则相互认可,在具体应用中应具有同等效力。
第一阶段,从1993年到2000年,是形式趋同阶段。第二阶段,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对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调整,进入实际趋同阶段。第三阶段是国内正在进行的第三阶段:等效研究阶段。也就是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因为这些国家也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因此,境外上市企业按照境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无需调整,只需对个别项目进行适当说明或编制对账表即可,无需进行全面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