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以下简称“准则”)所称固定资产,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管理而持有的;(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其中,“租赁”固定资产是指用于租赁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包括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建筑物,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在会计准则中仍作为固定资产处理。该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新个税法所说的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租赁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资产确认的五个条件资产确认的五个条件如下:一、可计量:财务报表中记录的资产必须以特定的方式计量,无论是货币性的还是非货币性的,使每一项资产都能准确记录。第二,可以排除偶然性:一项资产必须能够以重复的方式衡量其价值,这样才能排除耦合性,比如拍卖结果,重复衡量会更准确。第三,能够持续发挥价值:一项资产在未来一定是能够持续发挥价值的,无论是在经济衰退还是繁荣时期,其价值一定是稳定发挥的。
最后,必须得到法律的认可:一项资产必须得到所在国法律的认可,并且可以利用这项资产的价值达到相应的目的。资产是个人资本,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用的商品或服务。资产分为可兑换资产(可以在货币中流通)和不可兑换资产(不能在货币中发挥作用)。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一项资产有几个必要条件。
资产计价中最主要的会计政策有哪些存货计价: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哪个方法更低?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公允价值模式和成本模式?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计价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昂贵和资本化。资产计价与会计计量属性的区别(一)计价原则的区别唯一性和选择性客观性是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历史成本计价方法最重要的前提,即资产按购买时的价格或生产时的成本减去折旧后的净额计价。
换句话说,评估并不反映历史成本和未来价格,而是反映某一时间点的重置价值和清算拍卖价值。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不同的财税政策选择评价标准。例如,会计计量根据费用原则确认资产,按照一定标准判断后,费用在当期损益和资本支出之间定价,适合一致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固定资产的会计确认一项资产要确认为固定资产,首先要满足该固定资产的定义,然后满足该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即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同时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时,需要判断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在实践中,主要通过判断与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转移给企业来确定。
所有权已经全部属于企业的,无论企业收到还是拥有该固定资产,都可以视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取得所有权,即使存放在企业,也不能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但所有权是否转移并不是判断的唯一标准。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不属于企业,但企业可以控制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确认该固定资产。
资产的会计确认确认理论上,最严格的资产确认程序应该从资产的定义开始,确定资产最本质的属性,然后按照本书的要求建立资产确认的具体标准。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为例:首先,“未来经济利益”构成了资产的本质要求,任何没有未来经济利益的东西都不能确认为资产。这样,一些待转销的递延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就不应该作为资产出现;其次,资产还应该与特定的主题相关联。例如,如果未来的经济利益不能被主体所拥有或控制,它就不能作为主体的资产。
即使企业具有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当然,由于资产的定义不统一,很难严格定义资产。从历史发展来看,资产的确认经历了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再到现金流量制的反复变化。理论上,最严格的收付实现制是收现金为收入,付现金为费用。